案例展示

当前位置:首页>案例展示

电话轰炸黑产:隐秘交易与法律红线

时间:2025-08-04   访问量:1002

电话轰炸服务的隐秘市场

近年来,随着网络黑灰产业的蔓延,电话轰炸服务逐渐浮出水面。这类服务通常被用于恶意骚扰、报复或敲诈,通过短时间内高频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,使目标手机瘫痪。尽管其合法性存疑,但仍有部分平台和地下论坛提供此类交易,甚至标榜“匿名”“不可追溯”。购买渠道包括暗网、社交平台群组或小众即时通讯工具,交易方式多为虚拟货币,以规避监管。

常见的购买渠道与风险

电话轰炸服务的主要交易场所集中在境外暗网市场或加密聊天软件(如Telegram)。卖家会以“压力测试”“短信轰炸”等名义包装服务,价格从几十到上千元不等。然而,购买此类服务存在极高风险:一是可能遭遇诈骗,付款后无法获得服务;二是法律风险,许多国家将电话轰炸视为违法行为,参与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。此外,部分服务可能携带木马病毒,导致买家设备信息泄露。

如何防范电话轰炸攻击

若遭遇电话轰炸,可采取以下措施:1. 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;2. 联系运营商开通“高频呼叫防护”服务;3. 保留证据并向网信部门或警方举报。普通用户应避免搜索或尝试购买此类服务,一方面防止个人信息被黑产利用,另一方面避免无意中触犯法律。技术层面,建议定期更换手机号绑定关系,减少敏感信息暴露。

法律视角下的责任与后果

根据我国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和《网络安全法》,购买或使用电话轰炸服务均属违法。情节较轻者可处拘留或罚款,若造成严重后果(如导致他人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),可能构成犯罪。2023年某案例中,一名买家因购买服务骚扰前同事,最终被判赔偿并获刑。平台方若明知用途仍提供交易渠道,也将承担连带责任。技术不应成为作恶的工具,公众需提高法律意识,远离此类非法服务。

上一篇:电话轰炸骚扰:危害与应对全解析
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