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话轰炸机是一种通过自动化技术大量拨打电话的工具,常见于骚扰或诈骗行为。2017年,这类工具因技术门槛降低而泛滥,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软件或硬件设备模拟多路拨号,短时间内向目标号码发送大量呼叫请求。部分工具甚至能隐藏真实号码或伪装成正常来电,增加拦截难度。当时,一些非法平台甚至提供“代呼”服务,用户只需付费即可指定目标号码和呼叫频率。
2017年,国内多地曝出电话轰炸机相关案件。例如,某诈骗团伙利用该工具对数百人实施“催债”骚扰,导致受害者手机瘫痪;另有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客服,通过连续呼叫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。这类行为不仅干扰正常通讯,还衍生出敲诈、信息盗取等黑色产业链。据统计,当年相关投诉量同比上升30%,促使监管部门加强打击力度。
面对电话轰炸机骚扰,个人可采取多种防护手段:启用手机自带的“防骚扰”功能、安装第三方拦截软件,或向运营商申请“呼死你”防护服务。2017年后,工信部也联合运营商升级了监测系统,通过识别高频异常呼叫封停可疑号码。此外,法律明确将恶意呼叫列为违法行为,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。
尽管2017年打击力度加大,但电话轰炸机的技术也在迭代。部分工具开始使用虚拟运营商号段或境外IP规避监管,甚至结合AI语音模拟真人对话。这一现象反映出治理需持续跟进技术变化,同时加强公众教育——例如提醒用户勿随意点击陌生链接,避免号码泄露。未来,需通过技术、法律与公众意识的多维协作,才能有效遏制此类骚扰。